新闻资讯
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资讯 > 技术知识

煤矿预防掘进巷道误穿煤层安全技术措施

发布时间: 2025-11-12 作者: 分享到:
二维码分享

在煤矿掘进过程中,防止误穿煤层是项极其重要的工作。一旦误揭突出煤层,可能引发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。为此,我整理了一套包含地质探测、钻探技术、瓦斯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技术措施,具体如下表:

技术类别
核心措施概览
关键要点
地质探测与预报
坚持 "有疑必探、先探后掘" 原则,采用物探与钻探结合方式,由地测部门定期勘测验证并提供地质资料,动态掌握地质情况。
物探先行初步探查;钻探验证详细情况;地质资料动态更新。
精细钻探技术
采用 "长短探结合" 的钻探体系,确保足够的安全超前距,并详细记录与分析钻探数据。
长探摸清远距离地质情况;短探精确控制揭煤位置;保留20米安全超前距;异常情况立即停钻。
支护与瓦斯管控
近煤层支护采用金属骨架与注浆加固,同时加强瓦斯抽采与监测监控
预注水泥浆形成安全屏障;多措并举治理瓦斯;实时监测瓦斯浓度并可靠断电。
安全管理与应急
严格执行综合防突措施,强化安全防护设施人员培训,熟悉突出预兆并制定应急避险预案
确保风量充足,电器防爆;安设压风自救系统,人员携带自救器;识别有声、无声突出预兆;明确逃生路线,发现危险立即撤人。

? 措施详解与要点

以下是对上述核心措施的详细说明和关键提示:

1. 地质探测与动态预报

  • 物探与钻探结合:在井筒、巷道开拓中,对可疑区域,先采用物探方法超前探测,初步查清地质构造、煤层层数、埋深、产状及断层、褶曲等。再以钻探进行精确验证。

  • 地质资料动态更新:地测部门须定期勘测验证,提供准确地质资料,掌握施工动态和围岩变化,及时编制和更新巷道剖面图预防误穿煤层

2. 精细钻探与精准判断

  • 长探与短探相结合

    • 长探钻孔:用于探明掘进头前方较大范围的煤层分布、地质构造和水文情况。每次钻探深度需大于掘进距离,例如钻80米,允许掘进50米,保留足够安全超前距。

    • 短探钻孔:在预计揭露煤层前10米左右进行,用于精确控制煤层位置,并可作为防突效果检验孔。必须穿透煤层全厚,并进入底板不少于2.0米。

  • 确保安全超前距:掘进必须保留不少于20米的安全超前距

  • 钻探过程严控质量

    • 钻孔参数严格按设计施工,严禁私自更改。

    • 地测科专人现场监督,详细记录开孔位置、倾角、方位、孔深、岩性及见煤情况。

    • 钻进中出现顶钻、卡钻、喷孔等异常,必须立即停钻(不得拔出钻杆),查明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。

3. 强化支护与瓦斯综合治理

  • 近煤层预支护:井筒或巷道揭穿突出煤层前,可采用预注浆和金属骨架等措施加固。例如在距煤层2-3米时,在井筒周围布置内外两圈钻孔,外圈注水泥浆,内圈插入钢管或钢轨作金属骨架后注浆,形成安全屏障

  • 瓦斯抽采与监测

    • 严格执行区域和局部"四位一体"综合防突措施

    • 若钻孔探测到瓦斯压力和喷出量较大,需实施瓦斯抽采,待压力降至规定值后再掘进。

    • 加强监测监控,确保瓦斯传感器设置符合要求(如工作面T1传感器距壁≤5m,回风流T2传感器设在回风口10-15m),实现24小时有效监控,数据准确,断电可靠。

4. 安全管理与应急防护

  • 综合安全防护

    • 保证掘进工作面风量充足,杜绝无风、微风作业。

    • 井下电器设备必须防爆性能良好

    • 作业人员必须携带并能正确使用隔离式自救器

    • 在掘进工作面后方25-40米及巷道内每隔约50米安设压风自救装置

  • 识别突出预兆:全员培训熟悉煤与瓦斯突出预兆。

    • 有声预兆:煤壁震动、冲击、煤层发出劈裂声、雷鸣声等。

    • 无声预兆:片帮掉渣、煤质变软、瓦斯涌出忽大忽小、温度下降等。

  • 应急避险

    • 制定完善的灾害事故应急预案,明确避灾路线。

    • 掘进中发现地质、矿压、瓦斯异常,必须立即停止作业,撤出人员,查明情况采取措施。

    • 一旦发生突出事故,立即切断电源,迅速组织人员沿避灾路线撤离。

? 总结

预防掘进巷道误穿煤层是一项系统工程,关键在于:

  1. 地质情况要清楚:坚持探测,资料及时更新。

  2. 钻探质量要保证:长短结合,参数精准,记录详实。

  3. 措施执行要到位:从支护、瓦斯治理到监测监控,每个环节都需严格落实。

  4. 人员意识要绷紧:熟悉预兆,懂得应急,时刻保持警惕。

*免责声明:本官网所载内容仅供参考,读者不应单纯接受官网信息而取代自身独立判断,应自主做出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。本官网不对任何因使用本官网所载内容所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。

【全文完】

标签:

False
False
False